标签: 人工智能

2024年度总结

今年又是我创业的一年,也是AI创业的一年。

去年的时候,我已经决定投身这次AI技术革命,并一直在寻找方向,在上半年时,我MBA的同学,和我讨论AI的创业方向,在多个方向中,确定了以广告营销创意作为方向,并与广告行业的资深人士深入交流,大家一拍即合,决定用AI来重塑广告创意,为营销提供AI创新生产力。

说干就干,从5月份我开始进行AI广告创意工具的研发,一边梳理广告业务流程,一边做。最开始,我用Dify快速搭建系统来验证业务流程的可行性,可行性是没什么问题,但Dify对我来说,限制太多了,1个月后,我就用LangChain+Next.js,全新构建一套系统,进展比较顺利,到7、8月份,系统的主要功能都成型了,包括基本的对话、AI搜索工具、生图、RAG知识库,以及核心的广告创意工作流,9月份我们的新公司(上海回声杨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工商注册完成,系统完成上线部署,开放给合作伙伴进行试用,并不断的迭代改进,11月19日,我们正式对外发布广告创意AI产品——Echo回响。

2024这一年,我深刻的感受到AI在高速进化,并已经切切实实的在改变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就拿我们这款产品的研发过程来说,其技术栈与我之前擅长的Java体系完全不同,需要用Python、React、PostgreSQL,Python虽然以前写过,但也不算精通,React、PostgreSQL几乎是没有用过的,但我还是一个人将整个系统写出来了,其完全得益于AI工具的辅助,具体来说,就是GitHub Copilot,它快速生成大量代码,同时,我遇到的95%以上问题,都是它帮我解决的,可以说,在GitHub Copilot的辅助下,我一个人完成了以前需要一个团队完成的事情,这就是AI的力量。

2024年3月份,红杉美国举办了AI Ascent 2024活动,红杉合伙人Konstantine Buhler提出,AI 主要是一场生产力革命,生产力革命有个共同的模式,由最初的人使用工具,到人配合机器工作,再到人与机器网络协作, 生产力革命意味着大幅降低成本,标普 500 公司创造 100 万美元收入所需的员工数量正在迅速下降,这种变化意味着我们将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少的人力来完成工作,AI将会让成本进一步降低。 未来的公司可能像神经网络一样运作,在整个网络层面进行人机交互和优化,并催生更多一人公司(超级个体)。

结合我的感受,在AI时代,确实会出现更多的超级个体。但要成为超级个体,需要观念与意识的转变 ,具备持续的学习能力,善于思考,善于用语言表达,要三会二能,即会思考,会表达,会提问,能总结,能抽象,而且本身能力强的人更容易成为超级个体。超级个体的出现,对现有组织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组织形式会发生变化,由雇佣关系变成合作关系;企业最高层(老板、决策者)的需要转变观念,推动AI变革;拥抱人工智能的公司的竞争优势将继续上升。我们的公司也将致力于为客户赋能,打造超级个体以及由超级个体组成的新型组织体系。

这一年,因为投身AI时代感到兴奋,同时也非常焦虑,生怕在这个时代被落下,但接触了很多客户、朋友、同学后,发现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对AI的深入认知,虽然他们听说过ChatGPT、Midjourney、豆包,但实际上用来提升自己工作效率的并不多,特别是在一些行业领域,还是在使用互联网的方法,甚至是一些非常传统的方式运营业务,连数字化都谈不上,另一方面,把AI当成生产力工具,还是需要一些能力的,虽然网上有很多AI教程,但鱼龙混杂、参差不齐,其中也不乏割韭菜的。真正运用好AI,绝不是表面的技能,而是需要对自身业务的深刻理解,具备我之前所说的三会二能(会思考,会表达,会提问,能总结,能抽象),能将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高度的抽象,形成方法论和思维链,让AI学习到这套方法,从而成为自己的Agent,来自主工作。传统行业有大量的业务值得用AI来改造,可以让效率成倍的提高,这确实是一场生产力的革命,这也是我们选择AI应用层创业,希望改造传统行业的根本原因。

今年读的书比往年少,吴军博士的《脉络》、王志纲的《格局》、吴晓波的《茅台传》、《我看见的世界:李飞飞自传》、《乔布斯商业创新底层逻辑》、《情绪价值》,其中《情绪价值》很值得读一下,在目前各行各业内卷的环境下,如何在使用价值之外给用户提供情绪,可能决定了自己的产品是否能脱颖而出的关键。今年还写了几篇文章,分别是《萝卜快跑真的砸了底层劳动者的饭碗吗?》《当程序员沦为外卖员:电影〈逆行人生〉带给我们的思考》《瓜子 vs 天天拍车:一次卖车体验的对比与思考》,是我对人工智能、当下环境、产品体验以及商业模式的观察和思考。英语学习还在继续,在背单词的“扇贝网”上的打卡记录是2885天。

这一年,健身也在坚持,几乎每天都进行有氧操,并配合力量训练,体重基本维持在67-69公斤,在5-6月份天气好的时候,每周都会跑一个10km,健身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会一直坚持下去。

今年家里迎来了新成员——两只可爱的小猫,在我工作的时候,会在跳到我的桌子上,或是在在我的电脑前面睡觉。虽然我正式成为了一名“铲屎官”,但这一切却为家庭日常增添了不少温暖和乐趣。

今年,儿子已经高三,还有不到半年就要迎来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希望他坚持到底,不负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学。也希望,在2025年,我们AI创业公司能发展顺利,为更多客户提供价值。希望家人都身体健康。

2025年1月2日,父亲就已经离开我整整两年了,但我还是会时不时的梦见他,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里一切安好,福佑我们全家。

封面图片:崇明岛家乡的稻田,拍摄于2024年10月2日。

萝卜快跑真的砸了底层劳动者的饭碗吗?

武汉的“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近期备受瞩目。一方面,有网约车、出租车司机抱怨被“萝卜快跑”抢了饭碗,特别是挤压底层劳动者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技术的支持者视其为无人驾驶商业化的重要里程碑,预示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加速到来。

作为坚定的人工智能支持者,我认为所谓‘人工智能替代人类,抢走底层劳动者饭碗’的说法,其本质并非因为科技的进步,而是源于垄断、内卷和个体在社会变迁中的适应与调整。

技术革命的趋势不可阻挡,工业革命的历史仍然会重演,但我们还是要回顾一下,早期工业革命时期发生的反对技术进步的历史事件:

工人破坏织布机事件: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工业革命在英国蓬勃发展,纺织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蒸汽机和机械织布机等新技术的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威胁到传统手工纺织工人的生计。1811年至1813年间,英国北部的纺织工人,特别是诺丁汉郡、约克郡和兰开夏郡的工人,发起了一场被称为“卢德运动”的抗议活动。抗议者们被称为“卢德派”,得名于传说中的领袖奈德·卢德(Ned Ludd)。他们认为机械织布机会导致大量工人失业,于是采取了破坏行动。卢德派的主要行为是夜间突袭工厂,破坏机械织布机和其他自动化设备。他们通常蒙面行事,行动迅速且有组织。破坏活动涉及数百台机器,被破坏的设备数量巨大,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政府的强烈反应。英国政府对卢德派的行为采取了严厉镇压,派遣军队维持秩序,并通过了多项法律加强对破坏活动的惩罚。最终,卢德运动被镇压下去,以机械织布机为代表的新生产力也站上了历史舞台。

马车与汽车之争: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汽车作为一种新兴的交通工具开始普及,对传统的马车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马车行业在当时是城市运输和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雇佣了大量的车夫、养马人和相关工人。随着汽车的出现和普及,马车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汽车比马车速度更快,运载能力更强,成本也更低,逐渐成为城市交通和物流的主力。然而,这也导致了许多与马车相关的工人失业。马车行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车夫和养马人,开始反对汽车的普及。他们发起了多种抗议活动,包括游行示威、请愿和破坏汽车。他们认为汽车不仅抢走了他们的饭碗,还造成了交通混乱和环境污染。尽管反对声音很大,但汽车的优势明显,最终还是战胜了马车。城市交通和物流系统逐渐转向汽车,传统的马车行业逐渐衰落。

工人破坏织布机事件和马车与汽车之争都反映了在面对技术变革时,传统劳动者的焦虑和抵抗,但其结果,终究是新技术取代落后生产力,这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其实,伴随着科技发展、技术进步,在一些工作岗位消失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新工作岗位和新就业机会,比如新兴的汽车行业在20世纪初迅速发展,创造了诸如汽车生产制造、销售、维修、零部件供应、保险、租赁等等行业和岗位,拿近的来说,就是受无人驾驶出租车影响较大的网约车司机,以及外卖员,不也是因为这10几年来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而带了的新就业岗位吗,所以,因为技术进步,取代人工,争夺劳动者“饭碗”这个说法并不能成立。

当然,也有人指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对人类工作的全面取代取代,而不像前三次工业革命那样,是局部的,所以此次的冲击是巨大的和颠覆性的,所以很多人是悲观的,特别是许多从事底层简单劳动的工作者,这些人劳动强度大、收入低,生活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另一个层面去思考。

《小岛经济学》这本书中描述,小岛上的居民最初靠简单的捕捞生活,后来通过储蓄和投资改善了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岛上的经济从原始的自给自足,逐渐发展成更复杂的经济体系,这一过程反映了真实世界中经济发展的本质。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核心在于生产,而不是消费,生产的核心是不断的提高生产效率,而提高生产效率的根本又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历史的前两千年,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就是因为生产力水平始终处于比较低下的水平,社会和经济的突飞猛进是近200年的事情,也就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在物质、文化、健康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估计现在谁都不想再回到农耕社会吧,整日的辛苦劳作,最多也就是一个温饱。所以,社会的进步,总体来说是对大众普惠的,无论怎样,我们也要比我们的前辈过的要好。

如何在科技发展中,保证社会的公平,让所有人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才是需要关注和讨论的,其核心在于,如何打破垄断,有序竞争。互联网发展的这20多年,催生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巨头,在这波人工智能的技术浪潮下,如果核心技术和资源仍然只被这几家巨头所掌握,这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虽然在2021年,国家对阿里巴巴、美团进行反垄断处罚,但我认为中国的反垄断远远不够。举个例子,我从事旅游酒店行业很多年,在这个行业,最应该对携程进行反垄断处罚,而其至今安然无恙。早些年还有艺龙、去哪儿与其竞争,后来通过资本运作,携程将艺龙、去哪儿、途牛一众OTA全部“收编”,形成中国最大的旅游行业垄断集团,现在虽然有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向其发起竞争,但远成不了气候,其原因在于携程对于上游资源供应商的把控实在太强,比如,携程和酒店的采购合同中要求,酒店向携程提供的价格不能高于其向其他线上平台提供的公开价格,也就是说酒店向携程提供的价格必须是线上最低价,如果酒店向其他平台提供了最低价,而被携程发现,结果就是酒店在携程被下架,这不就是霸王条款吗?除此之外,酒店必须参加的营销活动、金牌、特牌等等规则、玩法,都是不断在盘剥酒店方的利益,表面上看是消费者得到了好处,但其本质是杀鸡取卵、饮鸩止渴。如果直到资源方都干不下去的时候,平台也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消费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只有这样的活动持续进行,经济才能活跃并保持增长,反之将进入通缩,而通缩的危害远大于通胀。在经济活跃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总会产生新的工作岗位和各种机会,但如果核心技术和、数据和资源只被极少数人掌握,则损害的就不只是一般的劳动者了,而那些大量的中小微企业主,也会被排除在市场之外,经济活力势必难以持续。另一方面,就算是仍然幸存在市场之中,也陷入了无尽的“内卷”,也就是剧场效应。在有限资源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大家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和努力来争夺既有的资源和机会,不断的内耗,最终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心理压力、创新受阻和社会不公平加剧等一系列问题。

在前二十几年,以互联网代表的信息技术给经济制造了强劲动力,垄断和内卷的问题并不会很突出和明显,但在当前互联网增长已到尽头,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这些问题和矛盾将会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

这两年人工智能技术在快速崛起,其发展速度将越来越快,让我感觉当前和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以及2010年左右的移动互联网非常像,但投资、创新创业的气氛,远无法和前面两个时期相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打破垄断、拒绝内卷,就应该鼓励风险投资、重新树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减费降税,让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参与竞争,用更加严厉的监管手段破除垄断,提高整体的市场活力,把蛋糕做大,从而创造更多的行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就个体而言,面对人工智能的技术浪潮,所要做的是不断的学习,了解新技术带来的潜在机会,适应变化,不断思考自身工作在未来被替代的可能性,尝试用新技术解决现在的问题,成为能够利用新技术的那批人,或是参与新技术带来的新行业,转行做新的工作。对于我们的后代,要更加富有远见,思考新技术对行业的影响,还是拿无人驾驶技术来说,如果达到L5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那智慧交通、智慧出行就可以实现了,交通事故、交通拥堵的发生概率降大大降低,甚至是趋近于零,人们是按需出行,出行效率提高,而出行成本大大降低,大家也没有买私家车的必要了,汽车都是智能化、网联化的,与汽车有关的许多行业,比如传统燃油汽车维修、二手车市场等也会消亡了。

2023年度总结

持续三年的疫情终于结束,人们可以摘下口罩,自由的呼吸了,但其带来的伤痛将永远被铭记。

元旦假期前,我的父亲突发脑出血,在昏迷了四天之后,于1月2日永远离开了我们,一句话也没有留下。我父亲平日身体还好,血压也正常,在22年12月份的集中爆发期感染了新冠,但已经进入恢复期,医生说,我父亲的脑出血和新冠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新冠病毒会攻击血管。我清晰的记得在抢救室门口的走廊里,我拉着姐姐的手,放声痛哭的场景。如果没有亲身经历,你永远无法体会到,在ICU里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至亲,心跳一点点变成零的那种痛苦。我父亲很小时就成为孤儿,在那个年代得到了政府的照顾,给他安排了工作,他也不负自己的努力,逐步成长为国企的中层干部,退休后还没享几年福,就遭此厄运。父亲生前一直想回自己的故乡崇明养老,所以我们把他安葬在了崇明岛,一个环境优美的陵园,父亲也终于叶落归根,回到他从小生活的地方。

安葬父亲的陵园
安葬父亲的陵园

逝者已去,生者还要好好的活下去,在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悲痛之后,我选择坚强地面对生活,因为人必须向前看。年中的时候,我离开了之前的公司,选择重新创业,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疫情结束,旅游业开始复苏,所以我回到了自己熟悉的旅游行业,和朋友一起筹划新的商业机会,同时为以前的客户提供数字化转型战略咨询,不断思考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到来的前夕,我应该做什么。

回顾中国互联网经济高速增长的这20多年,基本可以划分为2000年至2010年的PC互联网时代,2010年至2020年的移动互联网时代,2020年后,应该是AI和产业互联网的时代。2022年11月,OpenAI的ChatGPT横空出世,在上线之前,比尔·盖茨看了演示后说:“这东西真让我大开眼界”,到了2023年3月,OpenAI的GPT-4版本发布,可谓一骑绝尘。这一整年,各大厂纷纷发布自己的的AI大语言模型和相关对话产品,比如Meta的Llama 2、智谱的ChatGLM(智谱清言)、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的通义千问、科大讯飞的讯飞星火等等,2023年底,Google又发布了超强的多模态模型Gemini,并应用在其对话产品Bard上。AI图像生成方面,Midjourney和OpenAI的DALL·E 3各领风骚,Stability AI的Stable Diffusion作为一个开源的图像生成模型,也被广泛使用。AI视频生成也在快速发展,斯坦福华人女博士创立的AI视频公司,半年融资5500万美元,推出产品Pika。总体来说2023年可以说是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元年,各种AI生成工具和内容扑面而来。

在5月份的时候,陆奇博士在奇绩创坛做了一次以《新范式 新时代 新机会》为主题的分享,让我深受启发,陆奇博士提出,数字化的终局是信息、模型、行动的三位一体,信息的拐点已经完成,信息变得无处不在,其原因是信息的生产和获取成本从边际成本转向固定成本,由此产生了Google、Apple、Amazon这些伟大的公司。当前正处在模型的拐点,模型将无处不在,这个拐点的背后是“模型”的成本发生了类似的结构性变化,即模型成本从边际成本发展为固定成本,其表现就是大模型的出现。下一个拐点,行动将无处不在,是机器人、自动驾驶和空间计算的组合,其代表是特斯拉。

大模型其实并不是狭义的大语言模型(LLM),特别是OpenAI集合DALL·E 3以及Google的Gemini等多模态的模型出现,大模型的内涵更加广泛,陆奇博士提到:“我们每一个人,除非你有独特的见解、独特的认知、独特的问题解决能力,否则你能做的,大模型都可以做到”,仔细想想,确实,模型代表什么?其代表的是知识,是方法论,我们做战略分析用的PEST、SWOT、五力,市场营销用的AIDA、4P、5C,软件开发用的瀑布、迭代、Scrum都是模型,人类社会中每一件事情都由模型来表达和驱动,但作为个体是不可能掌握所有模型的,而大模型包含了人类所有的公有知识,它的出现,让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它,在信息基础上帮助人或是替代人做推理和决策,并产生行动,而驱动大模型的方式,就是用自然语言,通过Prompt与其交互。大模型的进化速度将非常快,模型的拐点很快会到来。

从经济学来看,“成本由边际转向固定”就是边际成本递减并趋近于零的现象,这就比如“当腾讯成功开发一款电子游戏时,网上可以有百万、千万人下载而不会增加腾讯的成本。淘宝网已经拥有四亿活跃用户,而新增一个用户不会给淘宝带来任何额外的负担,即边际成本近乎为零。”(出自许小年教授的《商业的本质与互联网》),与边际成本递减伴随的是边际收益递增,其本质是经济学里的规模经济效应,其实每次产业革命,都是生产力提高后出现的规模经济效应指数级增长,模型的拐点,就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的起点。

用Midjourney生成的图片
用Midjourney生成的图片
Prompt:A beautiful Chinese woman is shopping in Shanghai City God Temple, real photography –ar 3:2 –v 5.2 –style raw

在1999年和2010年,我都选择了创业,从时点上看,都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但都没有成功,让我非常的沮丧。最近和很多业内的朋友交流,大家都感觉到现在这个时期和2000年的互联网以及2010年的移动互联网刚开始的时期非常像,基础有了(2000年时大家开始上网了,2010年时智能手机开始普及,有了iOS和Android,现在有了大模型),但缺乏AI原生应用以及Killer App。大家都相信人工智能,特别是大模型会重塑很多行业,很多应用会重新用AI再做一遍,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变革性的改变,其规模经济效应将再一次出现几何级的增长,商业模式会被重塑,很多职业也会被替代,包括设计师、程序员等等,在新时代下会出现的是创业者、科学家、艺术家以及更多的科技公司,也将不断涌现出将AI技术与实际业务场景结合的创新者。

12月6日,Google and Alphabet的CEO Sundar Pichai(桑达尔·皮查伊)在介绍Gemini的Blog里说:

I believe the transition we are seeing right now with AI will be the most profound in our lifetimes, far bigger than the shift to mobile or to the web before it.

我相信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人工智能转变将是我们一生中最深刻的转变,远远大于之前向移动互联网或互联网的转变。

我也坚信人工智能将再次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在1998年左右刚接触互联网时相信互联网将改变世界一样,我也将投身于这次AI技术变革,结合自身行业,寻找新商业机会。

今年也读了不少书,《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商业的本质与互联网》、《重新理解创业:一个创业者的途中思考》、《中美相遇:大国外交与晚清兴衰(1784-1911)》、《芯片战争》、《芯片简史》、《极致产品》、《谋生:王志纲谈生涯规划》、《沸腾新十年:移动互联网丛林里的勇敢穿越者》、《造浪者:互联网大佬们没告诉你的事情都在这儿了》、《小岛经济学》、《增长黑客》、《增长黑客实践》、《生成式人工智能》、《刷新: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埃隆·马斯克传》,其中强烈推荐兰小欢教授的《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和许小年教授的《商业的本质与互联网》这两本书,《置身事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商业的本质与互联网》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互联网背后的商业逻辑。读《埃隆·马斯克传》,感受到马斯克与乔布斯一样,具备那种天然的现实扭曲力场,他们都是改变世界的人,也是那种有极强的理想信念的人。特别有意思的是,读《埃隆·马斯克传》和微软CEO Satya Nadella(萨提亚·纳德拉)的自传《刷新: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这两本书,会发现他们在某些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比如萨提亚强调一定要具备同理心,而埃隆却认为“同理心不是公司的资产”,其实他们都有各自的出发点和道理。英语学习也在继续,在背单词的“扇贝网”上的打卡记录是2640天。

父亲的猝然离世,让我再次意识到,身体健康才是一切的基础。2020年的时候,我曾成功减肥,但这两年来,由于工作和辅导儿子功课,运动少了,所以体重也反弹了不少,所以从6月份开始,我再次减肥,每天跳操、跑步,配合饮食,我的体重从6月份的79kg降到了现在的65kg左右,体脂率降到了19%左右,肚子是完全下去了,跑5km一点也不喘,为了挑战自己,还完成了10km跑,老朋友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几乎都是:“你是不是瘦了?”。现在运动已经成为了习惯,每天坚持有氧操并配合力量训练,也相信自己能一直坚持下去。

去年儿子中考后没有出游,伴随着出境游恢复,在今年的暑假,我们一家去了日本京都和大阪,京都的寺庙古朴,展现我大唐的神韵,大阪的线下商业依旧发达。日本人仍然保持着规则、秩序和优质的服务,但较前几年去东京,感觉好像没那么干净整洁了,日本的年轻人也更加的开放自由,没有那么的拘谨了。

日本之行
日本之行

2023年虽然给我带来了刻骨的伤痛,但也让我看到了未来的机会,希望在2024年,可以把AI技术落地到实际的业务场景上,发挥出商业价值,在AI技术变革的时代中跟上潮流。生活中希望家人身体健康,儿子学习进步,为2025年的高考打好基础。

最后,我想说:“爸爸,我真的很想你,我多想带你一起,再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

封面图片:夜幕下阳台上的花朵,用父亲的单反相机拍摄于2023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