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11 年 8 月

《浪潮之颠》读后感

终于把吴军博士所著的《浪潮之巅》读完了,由于工作太忙,读这本书的时间基本上是在上下班坐地铁的时候,平日在地铁上的单程要45分钟,是十分枯燥的时候,但这几天地铁上读这本书,45分钟却过的异常的快,每到最后一站时,都意犹未尽。

《浪潮之巅》讲述了几十年来主要是美国IT行业的发展脉络,对于各大IT公司的起起落落有了深入、全方位的描述,文字平实,非常清晰,逻辑性极强,同时对于复杂的经济现象,可以用比较简短却又生动的语言描述清楚,让人读的十分畅快,特别是对于IT企业商业的分析,非常深刻。让我有比较深刻印象的是讲述Google公司、硅谷的另一面、风险投资等几章。

从这本书,我总结出,IT企业一定要成为商业发展的推进剂才能成功,审时度势,抓住机遇,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产品和服务要帮助企业提高销售,降低成本,帮助消费者用最少的付出得到最好的生活品质(包括物质与精神),按照这个目标前进,终会达到成功目标,当然期间离不开不断创新、提升技术的推动力。

但也有几点让我觉得不是很过瘾,书中对于Web2.0的商业模式似乎也没有太多明确的意见,同时对于互联网快速发展(比如微博)这样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带来深入影响(或是说政治因素是否会影响互联网商业发展)等问题并未触及,当然这些问题在中国是不太好说的。

总体来说,《浪潮之巅》确实是一本好书,推荐IT从业人员阅读!

创业之用人之困

从2010年正式走上创业之路到现在的一年多时间,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但最难的还是人员的问题,我创业的目标之一,是要打造一个优秀的团队,这个目标在我看来要比项目本身更加重要,一年多来团队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人力资源之困却依然难以解决。

准备创业和创业之初,构建团队我我想到的还是之前一起工作的部下、同事,他们之中不乏优秀的技术人才,但对于我们这个几乎是从零开始的摊子,基本没有信心,同时由于他们自身有很多现实因素所困,比如房子、孩子等等,还有就是不舍的放弃还不错的薪资福利,所以基本没有没有加入我们初创团队,这让我很痛心,其实在与他们共事时,我几乎时时刻刻都在给他们灌输创业的理念,让他们做好创业的准备,但是真是机会来的时候,或是说真要迈出这一步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做不出这个决断。在我看来事情是否能做成完全在于人,对于这件事情缺乏信心,往往是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这个团队缺乏信心。

好不容易找到几个人,把这个摊子支起来,但在很长时间里,这里面的大部分人都是能力不足,缺乏职业素养,更谈不上创业理念了,后来招了一个小伙子,我对他寄予厚望,因为我从他身上能依稀看到我和他同样年龄时的影子,那种对技术的如饥似渴,我着力培养他,希望他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并能在将来不远的地方超越我,但是他承受不住压力,感觉付出太多,回报太少,最终选择离开,殊不知,他在这几个月中学到的东西可能是在其他地方几年也学不到的,这些知识经验怎能用金钱来衡量,我相信他在后面的职业生涯里终会体会到我们给与这些压力的用意,到时我也很欢迎他回来。

人力缺乏,一直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从社会招聘也收到一些简历,但大多不靠普,我们对与用人标准也是一直再降低,但到现在仍能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就在前一段,我们面试到一个还不错的小伙子,薪资谈好,Offer发给他,但就要报道日的前两天,告知不来了,原因是拿到了惠普的Offer,准备去惠普了,面对这一情况,我感到非常不舒服,到不全是这个小伙子最终选择了惠普,年轻人选择跨国公司不是错误,但也不是说小公司就一文不值,小公司最终要变成大公司,而且这样能进入初创公司的机会千载难逢,将来的收益都不可估量,另一方面,我们这个创业公司起点不低,绝不是小作坊的方式,我的创业伙伴曾是全球最大软件公司中国区的CTO,我也曾经在网易、掌上灵通等上市公司里做开发和管理工作,我们立足于上海,但眼光是放在全球。

关于技术人员选择大公司还是创业小公司,范凯和冯大辉各有一篇文章,大家也可以参考:《去跨国公司还是去创业公司?》《去大公司还是去小公司工作?》

说到大公司与小公司,我还深刻的感受到大公司对于人才的掠夺,这种掠夺,导致市场上很少有优秀一些的人才,另一方面抬高了行业的薪资水平,让本来就步履维艰的创业公司雪上加霜。

最后,我希望有志投身创业的技术青年能加入我们,我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通过共同奋斗,最终能得到一份高额的回报,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如果你是一个技术高手,这里适合你,因为这里有更广阔的平台;如果你是一个正在探索中的技术青年,这里也适合你,因为这里有优秀的导师,职业的帮手;就算你想学习外语,这里也适合你,因为我们已有一名外籍员工:)  所有这一切都是期待你的加盟!

迫切需要Java、PHP开发工程师,联系我,Email:i@laoer.com 或 QQ:20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