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博客文章

摇滚记忆

近期Google中国发布了谷歌音乐搜索,我就在上面试听听,我习惯性的搜索“唐朝”,发现唐朝乐队的第一张专辑,速度、音质都还不错,听到熟悉的旋律,让我想起了10多年前的中国摇滚年代。

中国摇滚的黄金年代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候我在中学时代,我喜欢看《北京青年报》,《北京青年报》有一篇介绍唐朝乐队的文章,当时还没有听到他们的音乐,但却被唐朝乐队深深的吸引了,后来唐朝第一张专辑发布后,我再找这份报纸,却怎么也找不到了。91年的时候黑豹率先发布了他们的同名专辑,在“无地自容”、“Don’t Break My Heart”响遍大街小巷的时候,我们手里买到的大多数都是盗版,当时还没有MP3,CD也很少,主要是卡带,后来为了专门的收藏,特意又买了黑豹的正版卡带和CD。

在整个中学的事情,我都十分的迷恋摇滚,究其原因,我现在想还是因为年轻的反叛、对未来的迷茫,但我并不认为摇滚是一种消极因素,只是一种情感的宣泄。那几年间,我买了所有摇滚的专辑,一股脑的消化吸收,报纸、杂志有些对摇滚的报到,但电视里还是看不到摇滚的影子,我搜集到的黑豹、唐朝的MTV影像也极其模糊,让我对他们这些摇滚人充满了神秘感。

我一直在考虑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摇滚出现巅峰的原因,我想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变革,大众对于新音乐形式的新奇感,另一方面,那时候集中出现的优秀作品,也是这些音乐人长期对生活感悟、积累的结果,现在随着社会的开放,音乐的多元化,生活的转变,中国摇滚再出现巅峰不太可能了,只能做为一种流派而存在。

由于我对摇滚的迷恋,父母没收了我的随身听,音乐听不到,保留摇滚精神就好,94年中国摇滚红磡演唱会,可以说是中国摇滚真正的顶点,95年,在高考的前几个月,还是在北青报上看到张炬车祸离世的消息,震惊之余还是震惊,不过高考在即,也无暇顾及了,七月流火,随着高考结束,我的情绪似乎也随着中国摇滚慢慢平静的逐渐缓和下来,后来出去上学,红磡演唱会的现场的专辑也出来了,出于对张炬的追忆,这张专辑,包括后来的影像,仍然是我最喜爱的。

1998年我第一次接触互联网,我上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搜狐上搜索“唐朝乐队”,还真的找到了一些网站,都是网友自发创建的,我记忆比较深的是一个网站,上面有很多留言,有中文还有英文的,让我知道了很多的信息,当时就觉得,还是互联网好啊,我中学时代搜集的信息在这里简直是沧海一粟。

10多年过去了,互联网、资讯日益发达,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关于中国摇滚的各种信息,中国摇滚也不再神秘,媒体也对摇滚逐渐松绑,甚至白岩松都呼吁给摇滚更多的空间,然而中国摇滚对于我慢慢成了记忆,心境的平和,让我慢慢喜欢更富旋律的音乐,只是摇滚在中学时代的烙印永远深深的印在那里。

追逐互联网的梦想

离第一次上网已有10年时间了,我想还没有一样东西像互联网一样,如此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互联网带给了我梦想,并在着10年中不懈的追逐着这个梦想。

1998-2000是一波互联网浪潮的年代,99年的时候我创建了自己的网站–“爱情工作室”。

2000年,郑州,之所以在郑州,是因为周爱民(如今中国软件响当当的人物)忽悠我来做AV95互联网方面的工作,互联网在中国那时也算是刚起步,专业杀毒和互联网结合的前途也是不可限量,当时就来了AV95公司的所在地郑州,当时和爱民住在一个屋子里,几乎是晚上工作,白天休息,不得不承认,爱民兄绝对是为软件而生的,当时已经把JavaScript搞的是如火纯清,Delphi、win32更是不在话下,让我顶礼膜拜,不过爱民兄忠实的很随M$,而我后来却选择了JAVA。

在AV95时间不长,北京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就来收购“爱情工作室”,收购金额不高,并且收购之后我要继续为其工作,我想了想,这也算是一个机会,就离开了AV95,也算是开始了一段创业生活,我找来一个在网上认识的朋友–一叶飞(这家伙现在已经不知去向了),说服他和我一起做,他当时刚刚大学毕业,郑州也没什么好工作,他就和我一起开始开始了这番“事业”。

我们在友爱路租了一处房子,是顶楼,阳台正对着碧沙岗公园,很快就到了盛夏季节,中原的夏天是很热的,空气中没有一丝风,我们租的房子是两间,其中一间有空调,我们就把电脑放在这间,早上我们起来洗漱好,就坐到电脑面前了,一叶飞会打开音箱,播放MP3,我们的MP3里的歌有很多,伍佰、动力火车、唐朝、黑豹、王菲等等,歌曲从早放到晚也不会重复,我们便在音乐的伴随下开始了工作,网站开发、编辑、美工都是自己在做,中午和傍晚,我们两个就会忍受着酷暑出去吃饭,回到屋子里都是一身大汗,要在空调下猛吹,日子一天一天,很充实、也很快乐,当时并没有考虑过太多的盈利模式、网站的未来,只是为了自己的兴趣在做这些事情,当时我已经想到了将网站做成完全的社区模式,所有内容由网友发起,也曾经计划个人日记这些产品,现在看来不就是Web2.0、博客吗?

2001年随着第一波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我也结束了和北京网站的合作,爱情工作室也终结了,一叶飞去了北京,由于我父母是上海人,所以我选择了上海,开始了软件、互联网的另一段生活,如今8、9年过去了,我仍然不能忘记那段日子,因为对于我,互联网的梦想从未停止过,我将永远做互联网的追梦人。

再说“i”

想了想,我博客的标题就用I@laoer.com吧,为什么用i,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呵呵:)

当年我在网易工作,丁磊在网易通行证的代号就是i,他的电子邮件也就是i@163.com,他会经常在网易的各个产品里溜达,如果我们发现了在线用户里有“i”,就知道丁磊在看,这时一定不能出什么纰漏,要不然,哈哈…

如今我也效仿他老人家一下,I@laoer.com